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西宁脱贫攻坚这一年:手挽手我们大步走
西宁机关事务管理局:http://www.sh1932.com    来源:西宁晚报    创建时间:2018/2/8 11:20:07    


“这一年,我变成股东,1月1日我们分红了!”腰板挺得直,脸上乐开花,大通县边麻沟村贫困户高生寿说。

“这一年,我搬进了敞亮的砖瓦房,政府的补贴让我多少年的安居梦变成现实。”湟中县李家山镇峡口村贫困户冶发成感慨地说。

“这一年,我们村实施了新农村绿化补植补栽、青海云杉育苗、蕨麻种植等项目,大家不出村就能找到劳务,大家笑在脸上,乐在心里。”湟源县申中乡庙沟脑村王成录说。

……

回首一年,西宁广大农村的巨大变化,令人惊叹;走进三县农村,倾听贫困户的致富故事,一句句朴素的话语满含幸福、激动、期待,饱含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这一年,我市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正在西宁大地上奋力书写让群众满意、让人人幸福的答卷。

去年西宁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精准扶贫与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结合起来,坚持把精准脱贫与群众共同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思路、新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打出了一套脱贫攻坚“组合拳”,贫困地区呈现出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2017年我市实现100个贫困村退出、2.3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7%下降到2.7%。

责任扛在肩上

工作抓在手上

我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上,工作抓在手上。一年来,市委书记王晓亲自主持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14次,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会议、文件、领导讲话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措施。他先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16次,深入33个贫困村“解剖麻雀”,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批示64次,确保了扶贫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包县督战,全市37名市级领导联点44个乡镇,市县两级169名县级干部联点371个贫困村、后进村和维稳村,帮助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全市上下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持续推进市、县、乡(镇)、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落实。

西宁

脱贫攻坚这一年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包“战区”督战。

这一年,1022名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继续带领贫困群众扎实苦干。

这一年,2万名干部职工倾心倾力倾情帮扶1.97万户困难群众。

这一年,西宁三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4.3亿元,全年争取省级扶贫专项资金4.14亿元,落实行业扶贫资金19.62亿元,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410万元……我市脱贫攻坚保障明显加力,“打胜仗”底气更足。

这一年,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4108户、1.44万人实施了易地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8户、2756人),每户安排后续产业,从根本上破解贫困人口生存和脱贫发展的障碍。

这一年,继续实行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全市有4225人次享受各类教育资助638.85万元,实施了5个学前教育新建项目、16个改薄项目、16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对885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7000元,每月发放生活补助453元,着力解决了因学致贫的问题。

这一年,全额资助贫困家庭参加医疗保险,10158人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共报付医疗保险费2420万元。

这一年,发放贫困人口低保金5068.34万元;实施医疗救助8650人,临时救助7217人,发放救助金4649.57万元。实施贫困人口“健康保”保险项目,为全市贫困人口提供了“健康保”商业保险。

这一年,升级改造农村公路83条,修建农村公路便民桥梁25座;农村人饮提升改造解决14.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9.08公里,满足100个贫困村远景供电需求;1700户贫困户危旧房得到改造;全市100个退出贫困村中60个村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年,西宁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精准“滴灌”,一个都不能少

“一户一法”“一村一策”,我市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项目,通过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专业合作社的协同服务作用、能人大户的引导激励作用、科技人员的智力支持作用,走出了一条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带动当地低收入农民脱贫增收的精准“滴灌”脱贫路。

【走乡串户】大通县向化乡将军沟村致力打造特色产业,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上,引入外资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形成了以林下鸡养殖、中藏药材种植为主的“双模式”增收产业链。成立了大通县益民种养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登记注册“将军沟”土鸡产品商标,发挥品牌效应,打开了土鸡和土鸡蛋销路。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业,如今村民生活越过越好。

【回首一年】2017年我市实现了到户产业的“精准滴灌”,科学制订到户产业项目计划,全年组织实施了3.1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项目,全市5.7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确立村级扶贫主导产业。按照体现地方特色、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等贫困村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县级扶贫产业园建设,投入4500万元,撬动各类资金2亿元,分别建立了大通县旅游扶贫产业园区、湟中县中藏药材加工物流产业园区、湟源县饲草产业园区,强化扶贫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作用,带动1.2万贫困人口增收。

扶贫搬迁

搬出幸福新生活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唯一的出路是——搬!

【走乡串户】2017年9月,湟中县田家寨镇大卡阳村、小卡阳村、马昌沟村村民欢欢喜喜搬进新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个村过去坐落在大山深处,距离乡镇主干道有7公里至10公里的距离。由于山高路远,吃水用电都成问题,村民生活艰难,村里已经连续五年没娶进过新媳妇了。如今村民们有了新希望,期待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出外务工等多种方式,让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更美好。

【回首一年】聚焦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按照人口梯度转移、土地流转经营、产业集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4108户、1.44万人实施易地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8户、2756人),从根本上破解贫困人口生存和脱贫发展的障碍。目前已有3773户、13247人搬迁入住。在注重“怎么搬”的同时,突出“怎么办”的问题,把搬迁户后续产业培育、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就业作为后续保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重病治疗

基本实现兜底报销

我市着力推进健康扶贫,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温暖到了贫困户心坎上。

【走乡串户】今年,湟源县巴燕乡上胡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祁德寿因肾透析先后3次住院治疗,治疗费达53101.21元,但在基本医保报销26310.31元、大病救助4377.47元、民政救助17916元及“健康保”赔偿4479.33元后,个人承担仅为18.1元,基本实现了兜底报销。

【回首一年】今年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行动计划,全力推进14种大病贫困患者集中救治和25种门诊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工作,对重病患者实施兜底保障。截至11月底,14种大病已救治234人,救治率达到66.4%;25种慢性病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97.3%。“幸福西宁·健康药箱”和慢性病贫困患者多次免费用药两项惠民政策受益群众分别达到20.82万人次和0.62万人次,因病致贫返贫压力得到缓解。

大通:织出农民七彩致富梦

“脱贫攻坚的形势下,精准扶贫哈要抓。合作社带头的作用大,贫困户高兴着笑哈......”幸福的花儿唱起来,合作社的兴头提起来,大通县贫困群众的笑容多起来。

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是大通县践行“四个转变”发展新思路的具体实践!其核心区边麻沟村花海农庄,已经成为该县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将军沟的土鸡、雪里河的药材、上宽的黑金刚土豆、八里的千亩油菜、藏龙庄的万亩燕麦、宝库的云杉……一村村特色产业“编织”出农民七彩致富梦!

2017年大通县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了《大通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捆绑”部署。依托发展特色产业,打出了一整套脱贫致富的“组合拳”,圆满完成了既定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

产业园为贫困户谋“钱途”

“去年7月,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项目在村里开工了,如今,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这样既可以赚钱,又能方便照顾年迈的老母亲,真好!”今年52岁的裴永良,是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的村民,因家中老母需要照顾,裴永良不能出门打工,因此家庭处于贫困状态,而现在他的生活有了新希望。

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的打造,在绿色转型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去年花海农庄年内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00万元,拉动该村发展农家乐50家、家庭宾馆10家、周边村自驾游8家,带动窎沟片区10个村225户756人稳定增收。

富民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大通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53.34万元,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正确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多林镇以党建为引领的“一带两线”发展模式,走出了马铃薯与高寒燕麦种植两线“双驱动”的增收路;向化乡将军沟村“合作社+养殖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把土鸡产品打造成了“将军沟”知名品牌……一项项富民产业,托起了大通贫困群众的致富梦。

湟中:扶贫在特字上精耕细作

新年伊始,盘点2017年的生活,湟中县贫困群众都说“有收获”:

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罗如录,谁也没能想到身有残疾的他,却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小能人,搞起了运输;

李家山镇峡口村的冶发成,享受到政府的补贴,盖起了两间大瓦房,倍感温暖的他有了出门打工的积极性;

田家寨镇马昌沟村的村民陈芳和乡亲们一起搬出了大山,挪出了穷窝,奔向幸福的新生活。

日子有奔头,脱贫有劲头。

2017年,湟中县举全县之力扎实做好贫困村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扶、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工作,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中藏药“鼓”起农民钱袋子

湟中县依托该县近几年中藏药材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的优势,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流转浅脑山地区的撂荒地和退耕地种植中藏药材。据统计,2017年全县种植中藏药材21000余亩,专业合作社达60余家,带动550多户贫困户,1200余名贫困群众到合作社务工。种植的当归、黄芪等药材,总产量达到1307万公斤,总收入达到12158万元,纯收入达到5370万元。投资5653万元建成辽援中藏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带动了全县中藏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淘宝淘出金疙瘩

积极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及乐村淘电商服务平台对接,加快农村电商现代化、专业化、本土化运营步伐;自主建立了“弘大商城”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和“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平台,并在淘宝网注册运营“湟中特色馆”……湟中县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目前,全县建成电商服务中心1个,物流配送中心2个,乡镇服务站点181个;全县有适宜电商销售的农牧土特产、文化旅游等产品17个系列、79种,其中,青稞、燕麦、菜籽油、山野菜、中藏药材等产品已实现网上销售。

湟源:扎实扶到贫困户心坎上

巨大变化发生在一个个村庄里!

2017年湟源县巴燕乡上浪湾村巨大的变化令村民欣喜不已!年初村里原本居住在脑山地区的61户234人集中搬进了新家,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村级医疗室、幼儿园等。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着力推进后续产业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筹建一座48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该发电站成功并网后,可使建档立卡户获得一份为期20年的稳定收益,年均收益13%,贫困户年人均收入618元……

上浪湾村的嬗变是湟源县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战的缩影。2017年,湟源县紧盯17个贫困村退出、2488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脱贫目标,聚焦问题补短板,用心用力用情用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资金投入加大——2017年湟源县克服县级财政总量小、底子薄的困难,把专项扶贫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年内县级财政扶贫配套资金达到2400万元,同比增长300%。

●层层立下“军令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包片督战,层层签订“任务书”、立下“军令状”。创出“党建+扶贫”新举措,在市场、合作社、农户之间搭建桥梁纽带,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确保党群共富、利益共享。

●“战术”更精准——2017年,湟源县将“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跨行业合作社“联合社”等产业发展模式作为主要路径,不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投资6480.9万元实施扶贫饲草产业园项目,种植饲草5万亩,带动农户9967户3.68万人,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实施10个村877户2910人易地搬迁项目,完成搬迁入住751户2491人,年内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住率达到100%,真正把扶贫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